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提案之窗 > 正文

创新社会管理 健全社区应急体系

作者:王会林 来源: 日期:2014-7-8 16:47:54 人气:1008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社区越来越成为生活的支撑点、社会成员的聚集点、各种矛盾的交汇点。社区日益成为公共突发事件的最直接承受者,也是最初响应者。社区的应急职责和防灾减灾功能日益凸显。因此,提升社区的应急响应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种种突发事件,已成为健全应急体制、机制的一个重大课题。
调研显示,目前社区应急管理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社区的应急计划较为粗略,且上仿下效,大同小异,应急计划与本社区具体情况的结合程度普遍不高。二是社区应急知识的宣传单一,在宣传内容上偏重防火防盗和生活保健方面的教育,忽视其它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宣传。三是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和逃生演练覆盖面不广,大多局限于中小学学生。四是应急场所和设施建设方面存在严重的漏洞,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应急发电站、应急指挥中心、突发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临时隔离、救治室等专用应急场所和设施建设情况更是令人堪忧。
为此建议:
一、推进政府治理理念创新,调动社区参与的积极性。现代政府管理的趋势是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发展,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社区和政府之间的权责关系,转变“包办式”、“保姆式”的管理方式,力避 “以政代社”、“政社不分”的现象。社区应急管理应更多地依靠公众的自身力量来实行,在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非政府组织、协会、社区组织、应急志愿者队伍和公民自发的力量应与政府一起履行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责。政府应更多地通过公共政策引导、支持服务等方式实行参与式管理,不断实现向社区分权,提高社区在应急管理中的参与度,充分调动社区参与应急管理的积极性。
二、健全工作机制,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一是建立健全情报信息预警机制。围绕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社会稳定、环境保护等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领域,健全信息采集和收报工作。二是建立隐患排查机制。坚持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充分利用综治工作平台,针对本社区突发事件易发、多发领域,定期与驻社区单位、居民小组召开通报会,相互交流信息、通报情况,研究落实化解危机的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率。三是建立快速反应的应急队伍。建立以专业队伍为骨干、兼职队伍为辅助、群众队伍为基础的基层应急队伍体系,充分发挥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和有相关救援经验人员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提高综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四是创新社区管理模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推广网格化管理,形成反映迅速、全员覆盖的应急管理体系。
三、加强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等载体,大力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在内容上应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实用性,善于抓住近期发生的危机事件热点展开相关的主题性宣传教育,提高“社区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和防范意识。二是组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报道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建立安全教育基地,全面开展社区应急培训工作。加快建立交通、消防、家居、应急救援等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通过模拟灾害现场的实习、演练,普及公共安全的应对处理知识,提升自救、互救技能。应急培训应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突出对社区干部进行培训。重点是增强应急管理意识,提高统筹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指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二是突出对基层应急专兼职人员、企事业负责人的应急处置能力的培训。三是突出对 “社区人”的预防和自救知识的普及性培训。应急教育和演练应形成制度化、常规化,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确保关键时刻全民参与,“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五、多管齐下,加强社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一是资金保障。加大应急管理资金保障力度,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实行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保险的应急功能,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提高灾害救济补助标准,有效分散风险、减少损失。二是人员保障。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强化协调联动,提高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三是物质保障。加强抗御自然灾害的基础设备、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和物资储备,提高社区自身防灾抗灾能力。
六、完善法规政策,构建社区应急管理长效机制。区应急办要依照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社区应急管理各项政策和体制机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制定应急管理工作的检查考核办法,明确权责、优化资源、强化监管,完善责任目标和考评督查制度。建议把社区应急管理创新工作列入政绩考核,并加大考核权重,促进社区应急管理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提案人:王会林
界别:台侨界


    ©2019 王会林委员网上工作室 All Rights Resverd
    QQ:327612284   传真:0577-86906255   邮箱:whl8008@qq.com
    浙ICP备1303604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