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提案之窗 > 正文

关于振兴中小企业实体经济稳健发展的建议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5-23 20:20:05 人气:845  
      实体经济,是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根基,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话题。唯有做大实业,做强主业才是温州经济健康发展的出路。要使实体经济化“危”为“机”,不仅要依靠金融改革试点,更需要政府政策引导、企业自力更生、银行业全力帮扶,只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使温州的实体经济得以提振并逐步走出困境。

一、我市实体经济的现状

1、经营形势不容乐观。订单不足,招工难,成本高,资金周转期长,生产难以持续等问题突出。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90.61亿元,下降4.8%;利税总额330.46亿元,下降7.2%,其中利润总额191.22亿元,下降9.4%。亏损企业444家,亏损额15.12亿元,分别上升82.0%和47.4%。年末企业应收帐款净额875.40亿元,上升7.3%;产成品存货202.25亿元,上升0.5%。据市经信委的调查,2012年1至11月,全省规模以上亏损企业亏损额15.93亿元,同比上升68.4%,总体经营形势较为严峻。

2、工业经济持续低迷。温州制造业和商贸业结构调整缓慢,多数行业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低,销售产值超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不到50家,缺乏产业主导企业的有效带动。2012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6839.36亿元,比上年下降0.5%;工业增加值1615.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0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166.68亿元,比上年下降1.4%。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4065.16亿元,下降1.5%;完成出口交货值690.98亿元,下降2.0%,占销售产值比重为17.0%,另外,由于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较快,区域内工业企业资本回报递减,企业利润无法得到保障等因素,致使温州企业向外转移现象突出。近10年来,温州本地现有工业企业和整体外迁企业对外累计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这些企业在外投资项目的规模、技术都远远超过本地。

3、信任危机逐步蔓延。企业信誉度不断下降,劳资纠纷继续增多,法院受理涉企案件急速上升,同时银行对企贷款更加谨慎,民间资金更为紧缺,供应商结账次数更加频繁,企业信用经受严重冲击,企业主信心普遍不足。
  二、造成当前实体经济困境有五个方面的具体原因
  工业实体经济的整体滑坡非短期内的突然变化,它既是国际国内大形势下的客观反映,又是企业长期受困的集中体现,虽然企业所处区域不同,发展道路各异,但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1、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市场需求萎缩。从国际市场来说,欧债、美债给全球经济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债务危机不断爆发造成经济持续低迷,同时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及贸易壁垒增加等因素,一些企业不敢接大单、接长单,对市场前景存在担忧。从国内情况来看,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进一步深入和企业面临的“四率”、“三金”、“两价”等压力的进一步加大,企业经营越发困难。尤其是今年平均用工成本上涨16%,各行业原材料价格上涨6%,再加上近年来油价、交通运输、租金等费用节节攀升,使企业利润空间大幅缩水,开工无订单或生产不赚钱成为诸多企业面临的难题。
  2、企业创新需要高投入、具有高风险,中小企业创新转型资源不足。目前我市中小企业基本上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规模小、资金少、档次低,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因缺乏自有技术和自主品牌,大多数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策略参与市场竞争,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多针对特定市场,对价格变动十分敏感,通常难以应对剧烈的市场波动。此外面对形形色色的“玻璃门”和“天花板”看得见进不去,被挤压在狭小的产业空间和下游市场内,被迫进行低成本、同质化竞争,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泥潭。由于政策扶持、技术支撑、资金投入不够,加上企业主创新意识薄弱,大多数企业很难争取到技改优惠政策,企业难以转型升级。
  3、实体经济和非实体经济之间投资回报反差巨大,做实业不如做投机和投资赚钱多、赚钱快。调查发现,虽然多数企业能够耐得住寂寞,潜心生产研发本行业的产品,但仍有部分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受高额回报的诱惑,盲目跟风,盲目投机,盲目扩张,有的甚至把企业当做融资的平台,将银行贷款投机到房地产、大宗资源和资本市场,企图通过高风险高额回报来完成财富的快速积累。由于求利心切以及对金融机构的过度依赖,最终使企业发展偏离主业,出现实体空心化。

  4、产业链上下游“两极分化”,下游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近年来,受贷款政策制约,我市中小微企业普遍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信贷资源,一些企业不得不借助于民间借贷市场,这不仅加剧了资金的稀缺性,而且推高了借贷利率。一些企业虽从正规银行取得部分贷款,但面对近年来不断上调的贷款利率和银行强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保险配套等业务费用,实际融资成本已高达15-20%,与大部分企业5-10%的回报率相比,融资费用远远超过企业利润。特别是前年民间借贷风波发生后,直接迫使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的同时收紧,从而使广大企业资金链断裂,融资难度更为加大。
  5、土地价格,用工成本等要素制约造成发展难。用地紧张,厂房租赁价格昂贵等因素使企业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税费负担重,与省内外其他城市相比,本地税种多(除负担税率较高的流转税和税负较重的所得税外,还要缴纳流转税附加以及名目繁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税赋重、税率高,各项税费总计约占企业利润的30-40%,税费远高于上海、丽水等地,使不少企业苦不堪言。政府公共服务不尽人意,现有工业园区配套设施滞后,交通出入不便,外来人员医疗、住房价格及子女就学等问题得不到保障,难以吸引各行业高层次技术人才落户我市。
 
 三、关于振兴中小企业实体经济稳健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真抓实干,为中小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赶超发展、再创辉煌”的总战略,政府和各涉企职能部门要坚持“大工业”的发展思路,切实提高为企业服务意识。一要在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市对中小企业相关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不折不扣地做好《振兴实体经济“1+X”政策》的各项具体实施意见的落实工作,真正做到关注实体、服务实体。二要坚持实施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和帮扶工作制度,深入企业宣传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帮助和指导企业充分用好、用活、用足各项扶持政策,真正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提振企业的信心。三要政府强化对各涉企部门的责任制督查,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确保各项扶持政策实施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实行部门落实任务情况一季一通报制度,并与部门年终考绩结果相挂钩。

(二)、打破融资障碍,以更加有效的举措打造融资平台。

要借助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契机,狠抓省市支持温州实体经济发展的“双十条”措施的落实,加强政银企对接,切实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问题。一要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机制。 建立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融资机制,充分利用本区资源,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的准入机制,积极引导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加快引进股份制银行,争取成立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金融机构,如社区银行、侨资银行和融资性的担保机构等。进一步扩大质押范围,将抵押物从土地、厂房、设备等实物扩大到知识产权、商标和品牌等无形资产,拓宽融资渠道。把金融业务创新作为扶持当前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重要手段,设立专项的中小企业信贷资金,完善小额信贷营销机制,健全贷款营销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科学合理地制定信贷人员发放、回收贷款的综合考核办法,要以优化信贷投向、主动降息让利、不上浮或少上浮利率等形式,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好但暂时有困难企业的信贷资金支持。二要加强信用建设严管资金走向。要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诚信立业的价值观,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建立政银企沟通联席制度,形成经常性、常规化信息共享渠道和合作机制,确保项目建设与信贷资金有效对接。由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相互配合,建立起包括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担保在内的社会化信息平台,切实改善银企联系的外部环境,使国有银行、民间金融机构等均能及时了解企业及法人的信用情况。进一步落实贷款新规,按照有关要求,严格执行受托支付制度,落实贷后管理职责,切实加强对贷后资金的监控与管理。要严格监测信贷资金走向,防止洗钱,防止资金转移到虚拟经济中,要把资金的使用与企业信用评级相挂钩,对融资用于投机的企业进行今后贷款上的一票否决制,以有效遏制盲目投资行为的再出现,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三)、打破产业低端,以更加坚定的决心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是企业摆脱困境、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政府要引导企业在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技术升级和经营管理上实现转型,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一要做精做优,加快企业科学创新转型。一个企业要真正成为永久牌的企业,必须先“强”后“大”,先“专业”再“多元”。要把创新作为应对市场萎缩与危机的重要法宝。通过加快技改步伐,把企业的竞争优势从依靠低成本、低利润转到依靠技术进步与质量、服务上来,努力减少因市场波动、成本上升带来的不良影响与冲击,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的同时,实现从数量扩张到品质竞争与效益提高的转变。同时,要树立品牌意识,精品意识,主动与市内大企业建立协作关系,依托大企业和骨干企业拓展自身市场,走出低水平建设、低层次竞争怪圈。二要集约土地,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温州已全面启动开发规划面积达350多平方公里的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推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容提升。紧紧抓住海洋用地“直通车”试点机遇,加快围垦速度,40万亩的瓯飞工程前期进展顺利。同时还新组建25平方公里的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0多平方公里的大学科技园等2个创新基地。加大对“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项目督促力度, 要建立“亩产效益”的倒逼机制,盘活和优化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引进一批、培育发展一批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三要强强联合,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虽然企业具有“船小好调头”的灵活性特色,但随着金融危机的恶化,企业结构松散、抗危机能力不强的劣势也逐步显现,因此要及时主动谋变,优化资本结构、技术结构与组织结构,联合区内同类企业,实现优势互补,整合提升,兼并重组,做大规模,做强企业。要瞄准有限目标,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和价值链,在专业领域内深耕细作,为大型骨干龙头企业或国际、国内大企业配套生产,依托大企业、大集团技术、人才、设备、资金等优势,增强自身抵御风险能力,提高整体竞争力。
  (四)、打破要素制约,以更加有力的政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优化服务环境,关键在于政府对企业在政治上关心,政策上扶持,精神上支持,信心上激励,全面助推企业跨越发展,做大做强我市实体经济。一要帮助中小企业减负快跑。全面实施省、市各种税收配套政策,充分利用国家出台大幅度提高企业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扩延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和期限契机,实行税收优惠以产业倾斜为导向,加大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费用的加计抵扣政策实施力度,采用直接减免、降低税率、加速折旧、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形式,帮助中小企业轻装上阵,拓宽净利润空间。二要加速推进引才育才工程。人才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政府要树立人才引领产业的理念,加大引才引智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政策配套和落实力度,把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政府要出台政策奖励企业招募本地人才、人员就业,如把企业招募本地人员节约下来的社会管理成本经费和扶贫资金奖励给企业。鼓励企业使用和培养本地人员,建立一支非流动性的人才队伍。三要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全区的公益性、综合性的企业服务机构,如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区采购中心等,搭建和优化服务信息综合管理、技术研发、产品检测、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努力满足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和公共服务需要。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解决出行难和文娱需求的问题。坚持重心下移,一线服务,全面建立“一门受理、并联审批、全程代理、限时办结”的一站式审批方式和网上审批方式,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加强宣传我市出台的实体经济“1+x”政策,实现信息对称,提振企业信心,以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呼唤“温商回归”。


    ©2019 王会林委员网上工作室 All Rights Resverd
    QQ:327612284   传真:0577-86906255   邮箱:whl8008@qq.com
    浙ICP备1303604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1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