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几个沙村老乡聚餐,席间端上一菜,做东的老乡很是自豪:今天请大家吃一道正宗的“硬货”——野生家烧阑胡丁。对我辈吃货来说,“硬货”两字实在是魅力巨大,顿时心生神往,翘首以待。
何谓“硬货”?对吃货来说,“硬货”,不仅要实用价值高,而且必须“珍稀,一货难求”。换句话说,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
而阑胡丁能够昂然跻身“硬货”行列,自然有它自己的硬道理。
我的老家永强沙村,是一个以赶海捕捉滩涂海鲜著称的地方。而沙村人最擅长,最为外人称道的捕捉滩涂海鲜技艺便是用铁板儿(一种特制的小铁板,小巧轻便,是专门的掘阑胡工具)“掘阑胡”了。乡里坊间,若说起“沙村人掘阑胡”,无不竖起大拇指。
阑胡便是大名鼎鼎的弹涂鱼,又名跳鱼,以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斩获“海上人参”美誉。据说,弹涂鱼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及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功能补肾壮腰,活血止痛,还能解毒,是上佳的滋补产品,素有“冬日跳鱼赛河鳗”一说。永嘉场的酒趴跳鱼、梅菜口蓝都是酒店宴客、家庭待客的必选之菜,都可称得上是永嘉场人的拿手菜、招牌菜,是极受欢迎的名菜佳肴。
“阑胡丁”则是我们对小跳鱼的昵称,“丁”者,小不点也。阑胡的繁殖季节在5—8月,一个月后,这些新生的滩涂美味便茁壮成长为身长1-2厘米的小跳鱼。此时的季节,正是农历八月金秋时节,八月的“阑胡丁”不但传承了阑胡鲜美的味道、丰富的营养,而且更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趋势。由于极其娇嫩,因此不用去头吐骨、剖腹挖心,从头至尾、连骨带肉,入口嫩滑、须臾即化,汤色爽目、香味扑鼻。故沙村人习惯把此时的阑胡丁和八月桂花相提并论,亦送雅名“八月桂”。
但如此之说,只能证明“阑胡丁”是好货,“阑胡丁”之所以被称为“硬货”,和现在的阑胡丁数量极少,极难捕捞息息相关。
阑胡丁的捕捉方法不同于大跳鱼。由于阑胡丁个小,用一般的网具捕捉费时费力,收获甚微,用铁板儿掘也是吃力不讨好。沙村人习惯用一种细网推着捕捉,这个动作叫“推阑胡丁”,这种专门的推阑胡丁网具叫推网。而“推阑胡丁”又必须是在比较宽阔的水滩上进行。农历八月的永强,秋意已经悄悄来临。对阑胡来说,它的最佳生长温度为水温24℃-30℃,水温14℃以下时则躲藏于洞穴越冬。因此,此时此刻,大部分的阑胡丁已经准备躲藏到洞穴,在水滩上捕捉已经越来越难有收获了。为了寻找这一货难求的美味佳肴野生阑胡丁,赶海人不得不越过新修建的堤塘大坝,到堤塘大坝外的滩涂淘金寻宝。相对而言,这些新形成的滩涂面积小,坡度大,不像老滩涂地势平坦,潮起潮落有较大的缓冲,涨速不快,足够赶海者从容应对,一旦情况有变可以迅速撤离。更主要的是,赶海者对这些新形成的滩涂地表情况不是很熟悉,哪里土松,哪里泥软,哪里有险滩,哪里有沼泽,还很难摸透,凭空增加了许多凶险。
更何况,由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原来以赶海为生的沙村人,也渐渐脱离了赶海捉涂这个行当,老永强人许多赶海捉涂的技艺早已渐渐失传,甚至在记忆中慢慢消失。剩下的,也就几个四、五十岁的人,仍然坚守着祖传的手艺,断断续续地为我们提供着天然正宗的永强“硬货”。
这就是永强阑胡丁稀少的原因,也是阑胡丁昂然称为“硬货”的理由所在。朋友的阑胡丁不多,只有半斤,但已足够让人垂涎三尺了。
阑胡丁个小更娇嫩,一旦烧法不当,极容易破肚,以至“色香味”难以周全,影响“卖相”。烹饪阑胡丁极其讲究火候。据内行人介绍,家烧阑胡丁,需冷水下锅,小中火烧到70度左右,加姜、老酒、盐及些许酱油;改大火半分钟,撒上葱花,一道新鲜美味、色香味具备的家烧阑胡丁即可粉墨登场,一展风采。但说起来容易烧起来难,家烧阑胡丁虽然烧法简单,但一旦下锅烹饪,火候还真的很难掌控。因此谦虚谨慎点的,干脆提着这一金难求的硬货,交代给农家酒店的大厨精心烹制,然后再添上几个永强海鲜店的“硬菜”,邀三五好友,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无上境界,共同品尝一番“硬货”滋味,潇洒吃一回,方能不负韶华。
翘首以待的永强硬货已经端上,用筷子一小条一小条夹实在是过于斯文。操起调羹连汤带汁来一勺,那滋味,足慰平生。